如何助力民營企業大顯身手?《江蘇省民營經濟促進條例(草案)》提請審議
民營經濟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江蘇民營經濟主體已經突破1400萬戶,如何為它們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發展環境?7月28日,江蘇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開幕,《江蘇省民營經濟促進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草案)》)提請審議。
【數據】
2024年,江蘇民營經濟主體突破1400萬戶
江蘇是民營經濟大省,是我國民營企業發展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一組組數據勾勒出民營經濟的“主力擔當”形象。
2024年,江蘇民營經濟增加值7.98萬億元,占GDP 比重58.2%,對GDP增長貢獻率達64.1%。民營經濟主體突破1400萬戶,89家民營企業入圍2024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入圍數量位列全國第二。民營經濟貢獻了江蘇45.3%的外貿進出口、67.4%的稅收、79.3%的企業用工崗位、92.2%的高新技術企業。
【亮點】
擬著力健全、完善民營經濟組織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制度機制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涉及面廣,綜合性強。《條例(草案)》以宏觀的視野對待民營經濟發展促進工作,擬明確相關部門和單位的責任,匯聚工作合力,著力構建體系完備、科學規范、運轉高效的民營經濟促進工作體系。
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是市場機制高效運行的重要基礎。《條例(草案)》著力健全、完善民營經濟組織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制度機制,把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做法確定為法規制度。比如,《條例(草案)》擬明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以及有關部門不得對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以外的領域設置歧視性條件,不得以備案、登記、年檢、認定、認證、指定、要求設立分支機構等形式設定或者變相設定準入障礙。
擬加強民營經濟土地、金融、人才、數據等方面要素保障
民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要素保障。《條例(草案)》聚焦民營經濟組織關注的重點難點問題,擬優化民營企業要素保障機制,加強民營經濟土地、金融、人才、數據等方面要素保障,為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比如,在用地方面,擬要求推行工業用地標準地供應模式,對于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產業政策的民營經濟組織項目用地,可以通過長期租賃、先租賃后出讓、彈性年期出讓等方式供應工業用地。
金融方面,擬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通過補助、購買服務、獎勵、貸款貼息、風險補償等方式,建立健全民營經濟組織融資服務體系和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
人才方面,擬明確完善民營經濟組織職稱評審機制,暢通民營經濟組織職稱評審渠道,支持技術實力較強的規模以上民營經濟組織組建職稱評審委員會,開展自主評審等。
擬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江蘇九成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民營企業。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揮好民營企業的作用十分重要。
《條例(草案)》在創新載體支持、創新技術支持、協同創新支持等方面進行了具體規范,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活力。
比如,擬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以及有關部門應當健全民營經濟組織梯度培育體系,分級分類制定扶持政策,支持創新創業載體建設;擬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以及有關部門建立健全科研機構與民營經濟組織對接機制,構建系統性、梯次化的科技創新人才培育體系,采取措施支持數字化轉型服務機構、互聯網平臺、工業互聯網企業等主體,聚焦民營經濟組織數字化共性需求,開發具備細分行業特性的數字化轉型產品服務;擬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引導國有企業與民營經濟組織開展協作配套和協同創新,促進民營經濟組織的產品和服務進入國有企業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支持大型企業與產業鏈上下游中小民營經濟組織建立協同創新、資源共享機制,支持民營經濟組織與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共同建立技術研發機構或者創新聯合體,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
【建議】
支持鼓勵民營經濟組織在新經濟領域大有作為
省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介紹,調研中他們發現,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招標采購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條例草案第二章作出了具體規范,但在推動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強化。建議在條例草案第十六條之后增加一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妨礙公平競爭問題線索發現歸集、核查通報機制,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加大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力度,預防和制止市場經濟活動中的壟斷行為、不正當競爭行為以及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保障民營經濟組織公平參與市場競爭。”
近年來,江蘇民營經濟隊伍日趨壯大,社會貢獻度不斷提升。省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認為,要聚焦推動創新發展,支持鼓勵民營經濟組織在以數字經濟、網絡經濟、平臺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領域的發展,通過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不斷提升發展質量,促進民營經濟做大做優做強。為此建議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補充完善,在第二十五條之后增加一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以及有關部門應當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和布局調整,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鼓勵民營經濟組織開展技術改造、設備更新,推動產品結構調整,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徐蘇寧
- 【我的蘇澳實習實踐vlog①】“00后”澳門青年對話百年前的“95后2025-07-29
- 【挑大梁 勇爭先——2025半年經濟觀察】民生向暖 信心更足2025-07-29
- 【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江蘇:將作風建設成效切實轉化2025-07-29
- 江蘇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開幕 信長星主持會議2025-07-29
- 江蘇省政府召開促投資工作專題會議 許昆林主持并講話2025-07-29
- 跟著“蘇超”去讀城|徐州揚州位列的“九州”,是否真實存在過?202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