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舉未來②|聚焦新就業新業態群體,為奮斗者子女撐起暖心守護傘
編者按
“你在哪里奮斗,我們的守護就在哪里?!苯衲晔钇冢K團省委聯合省教育廳、省民政廳在全省開展“公益暑托服務”,聚焦部分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子女、農村留守兒童等有“暑期看護難”的中小學生,開設2228個暑托班點,覆蓋全省1133個鄉鎮街道,提供公益志愿服務,緩解服務對象暑期“看護難”問題。近日,記者走訪省內多地暑托班,探尋暑托班內正在發生的暖心故事。
“托”舉的不僅是孩子,更是無數奮斗者的安心與未來。今年夏天,團省委牽頭的暑托班創新性地將服務點延伸至書店、體育館、農貿市場等日常場景。“你在哪里奮斗,我們的守護就在哪里”——這句承諾,精準聚焦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子女,用實實在在的暖心看護,化解暑期“無人看管”的焦慮。
體育館中“撒歡”:活力課程凝聚多方合力
近日,跳躍拍手聲混著清脆的笑鬧,從蘇州市民健身中心的場館里漫出來。10歲的孔德君額前的汗珠甩成小水珠——這個暑假,他和另外30多個孩子一起,在這個藏著“運動密碼”的暑托班里,把悶熱的午后變成了撒歡的樂園。
在蘇州市民健身中心公益暑托班,健身中心作為承辦方,為青少年設計了一套包括體育特色、手工、閱讀、圍棋在內的精彩課程。中心外聘蘇州市第三青少年業余體校俱樂部的專業圍棋老師教授課程,并攜手蘇大體育學院團委參與暑托服務,大學生志愿者參與課程教學、兒童看護等環節,錦帆路社區團支部參與班級管理,形成暑托服務合力。
“以前在家要么寫作業,要么看平板,現在每天都能跑跳!”許恩澤抹了把臉,手里還拿著籃球。這個暑假,他的身高悄悄躥高了3厘米,媽媽說“是暑托班的陽光和汗水喂高的”。
暑托班的課程表像塊被陽光曬暖的拼圖:每天清晨,孩子們跟著志愿者做晨間操,胳膊腿甩得像小風車;上午的體適能課上,籃球繞桿、跳繩接龍輪番上陣,運動訓練專業的蘇州大學志愿者陸曉曉喊著口號,嗓門比孩子們的歡呼聲還亮。
最讓孩子們驚喜的是足球課。盡管天氣悶熱,家長們卻幾乎全選了“參加”——“平時哪有機會讓專業老師帶踢球?”一位外賣騎手爸爸在群里留言。那天,綠茵場上的小身影追著球跑,摔倒了就手撐地爬起來,球衣濕透了也顧不上擦,活像一群撒歡的小獸。
這個暑托班的背后,藏著一群人的“悄悄努力”。
蘇州市民健身中心把場地騰了出來,裝上門禁,隔出專屬活動區,確保孩子們在安全范圍內“撒野”;蘇大體育學院的10名大學生志愿者輪著上課,運動教育專業的他們帶著教案試講了3遍才敢上崗,陸曉曉說“看到孩子們追著喊‘老師明天還來嗎’,再累都值”;社區的社工每天提前到崗,檢查桌椅、擺放教具,連走廊拐角都貼好了防撞條。
這個“藏”在健身中心里的暑托班,用籃球的彈性、跳繩的節奏、棋子的智慧,給了孩子們最需要的東西——撒歡的自由,陪伴的溫暖,以及被看見的快樂。就像那個曾經沉默的“小候鳥”在作文里寫的:“在這里,我跑起來的時候,風都在跟我打招呼?!?/p>
菜場里的“港灣”:煙火氣中習得生活技能
當無錫市錫山區云林農貿市場迎來清晨的陽光,這里的公益暑托服務點,孩子們的瑯瑯讀書聲已與攤販們的叫賣吆喝聲交織在一起。這個扎根菜市場的暑托點成為一個溫暖的港灣。
“以前暑假孩子不是在攤位角落玩手機,就是在菜場里亂跑,”攤主孫大姐一邊整理蔬菜一邊欣慰地說,“現在好了,孩子能在這里學知識、練本事,我們做生意也安心多了?!彼f著,臉上洋溢起笑容。
最受歡迎的實踐環節無疑是烹飪課,孩子們系上圍裙,在老師指導下學習切菜、炒菜等基本技能。他們全神貫注地操作著,案板上“噠噠”的切菜聲、鍋里“滋滋”的翻炒聲,與孩子們驚喜的贊嘆聲匯成一曲生動的廚房交響樂。當孩子們親手烹制的菜肴裝盤上桌時,一張張小臉上不僅洋溢著成就感,更閃爍著獨立與自信的光芒。
車輪上的“守護”:量身定制溫暖,雙向奔赴
蘇州市觀前新華書店的暑托班里,三年級的小森(化名)親手做了個“迷你感應垃圾桶”,一抬手就“咔嗒”開蓋,像極了爸爸代駕時總擦得锃亮的車門鎖。“爸爸晚上要送客人,以前我總一個人在家看電視,現在這兒有新朋友,還有會‘聽話’的垃圾桶!”
這個夏天,姑蘇區在觀前新華書店開設的暑托班,成了19名小蜜蜂代駕司機子女的“秘密基地”。當城市還在酣睡時,這里的燈光已為早到的孩子亮起;當暮色漫過街巷,總有老師等著晚歸的家長——這份跟著代駕司機工作節奏“量身定制”的溫暖,正讓新就業群體與城市的距離越靠越近。
代駕司機的工作總跟著夜色走,暑托班的時鐘便跟著他們的車輪轉。不同于普通暑托班的作息,這里把送學時間提前到8:30前,放學延至17:30后,甚至有家長忙到傍晚6點來接,總有老師在教室陪著孩子讀繪本、做手工。班主任張穎翻著簽到表,上面密密麻麻記著每個孩子的接送時間,像一串被細心呵護的生活密碼。
“偵探發現了三個線索!”張旖老師的聲音剛落,孩子們的手就像雨后的春筍般冒起來。這個來自新華書店的“鳳凰姐姐”,總能用故事把孩子們的注意力牢牢抓住,連平時坐不住的男孩都能專心聽完整節課。
傍晚6點,代駕司機李師傅匆匆趕來,兒子舉著剛做的手工作品沖過來:“爸爸你看!”李師傅摸了摸兒子的頭,眼角的疲憊被笑意沖淡。他以前總愁暑假沒人帶娃,現在每天收工后,兒子都會拉著他講當天的新鮮事,“后顧之憂”也變成了“心頭暖流”。
暮色漸濃,書店的燈光映著孩子們的笑臉。那些曾經獨自在家的等待,變成了和伙伴們的追逐;那些父母心頭的牽掛,化作了教室里的瑯瑯書聲。在江蘇各地的街巷里,這樣的溫暖正在悄悄生長——城市用貼心服務接住新就業群體的期盼,而他們的孩子,正用笑聲回應著這份雙向奔赴的溫柔。這場“雙向奔赴”,讓拼搏者前路有光,讓歸家時童心有處安放。
在南通市海安市新園社區“公益暑托服務”點,10歲的樂樂(化名)正專注地為手中的小頭盔模型涂上鮮亮的黃色,身旁擺放著他用黏土精心捏制的迷你外賣箱。這里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專為外賣騎手子女打造的“騎士驛站”暑托班,已成為十余名“小騎士”的快樂港灣。
“爸爸的車輪轉,我的畫筆轉!”樂樂開心地說。往年暑假,他常常獨自在家等待深夜歸來的父親。如今,這里不僅有專業的作業輔導和趣味閱讀,還聯合青少年活動中心開設了特色“職業體驗課”。孩子們通過模擬送餐路線、制作配送工具模型,在互動中體會父母工作的不易。美術志愿者小王老師引導孩子們創作“我眼中的爸爸”,一幅幅描繪風雨中騎行身影的畫作,讓教室充滿了溫暖與感動。
下午的安全教育課上,交警叔叔用生動案例講解交通規則。樂樂聽得格外認真,他悄悄對伙伴說:“我要記住這些,回去講給爸爸聽,讓他送餐更安全?!苯衲?,海安團市委創新推出“五彩課程表”,精準對接新就業群體需求,整合公安、交運、衛健等部門資源,開設交通安全、急救照護等課程,以小手拉大手,讓孩子體會父母工作辛苦的同時,也能成為交通安全家庭宣傳員。
傍晚,剛送完餐的騎手老李匆匆趕到。看到兒子舉著親手制作的頭盔和一幅“超級外賣俠”的畫作,他疲憊的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耙郧翱倱暮⒆邮罴贈]人陪,現在放心多了?!崩侠罡锌?,“孩子不僅有人照看,還懂事了,知道心疼人。后顧之憂沒了,跑單都更有勁兒!”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頻萍 程曉琳
- 全國典型!這名姜堰人入選!2025-08-01
- 泰州海陵:看“一號社區”如何破解“無米之炊”2025-08-01
- 泰州:航?!叭河?,消費“新引擎”2025-08-01
- 人民網江蘇頻道 | 用“菜”換“餐” 泰州興化創新農村助餐新模2025-08-01
- 江蘇淮安:文化產業多維度發力 激活經濟發展新引擎2025-08-01
- 江蘇無錫:新潮流、新業態、新消費,點燃“熱力十足”的夏日經濟202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