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諍:電波永續,星河為證!
1909年5月16日,江蘇武進誕生了一位將畢生奉獻給紅色通信與新中國科技事業的傳奇將領——王諍。1928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1930年12月投身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我軍無線電通信事業的創立者,新中國電子工業、郵電事業的開拓者與卓越領導人。他的足跡貫穿中國革命與建設的關鍵歷程,從蘇區的電波到太空的星河,書寫了不朽篇章。
1930年,紅軍在第一次反圍剿中繳獲了一部殘缺的15瓦電臺,史稱“半部電臺”;
1940年,王諍領導創建了我黨第一座語音廣播電臺,史稱“延安新華廣播電臺”;
1955年,王諍成為唯一以技術貢獻獲中將軍銜的將領,并獲一級八一勛章、獨立自由勛章、解放勛章。毛澤東稱他為我軍無線電通訊的“開山鼻祖”;
1977年,王諍將軍帶病到武漢組織全軍第一次電子對抗演習,并堅持做了演習的總結講話。
▲ 王諍給學員上課的場景
親歷中央蘇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反“圍剿”與萬里長征的王諍,是中央蘇區和我軍無線電通信事業的創立者。1931年1月,毛澤東、朱德親自任命他為首任中央紅軍無線電隊隊長。他以繳獲的“半部電臺”起家,迅速組建無線電大隊、總隊,在極端困難中構建起紅軍的“神經中樞”。長征路上,他率隊肩扛手抬電臺,確保中央指令穿越千山萬水,成為戰略轉移的“生命線”。1933年獲二級紅星獎章,1934年升任中革軍委總司令部第四局(通信聯絡局)局長,統帥全軍通信。
▲ 1945年,王諍在延安,時任軍委三局局長
隨中央軍委進駐延安后,王諍長期擔任軍委三局局長兼政委。在窯洞中,他不僅保障了黨中央對全國抗日戰場的指揮暢通,更開創性地領導創建了我黨第一個廣播電臺(延安新華廣播電臺),讓黨的聲音沖破封鎖,響徹四方;同時創建了我軍第一個氣象觀測系統,為軍事行動提供科學支撐。他自力更生研制設備,培養大批骨干,為抗戰勝利和未來通信事業發展奠定基石。1945年任軍委作戰部副部長兼三局局長、政委。
▲ 王諍在南京電信局檢查接管情況
在波瀾壯闊的解放戰爭中,王諍領導構建的高效通信網絡,為黨中央指揮遼沈、淮海、平津等戰略決戰提供了至關重要的保障。隨著勝利臨近,他肩負起建設新中國通信體系的重任:1949年4月任軍委電信總局局長;新中國成立后,10月即被任命為郵電部黨組書記、副部長;1950年5月兼任軍委通信部部長、重工業部電信工業管理局局長,為新中國通信與電子工業發展繪制藍圖。
▲ 王諍將軍在通信地面建設調研
王諍是新中國電子工業的開拓者和卓越領導人。1956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部主任。1957年兼軍事電子科學研究院院長,后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長、黨委書記、二分院院長。1963年,第四機械工業部成立,他出任首任部長,在西方封鎖下白手起家,領導創建國家電子工業體系,發展半導體、計算機、雷達等核心技術,為“兩彈一星”提供堅實支撐,實現了從“半部電臺”到“星河征程”的偉大跨越。文革中他無私無畏,堅貞不屈,復出后(1972年)重任四機部部長、副總參謀長兼總參四部部長,鞠躬盡瘁。
1978年8月13日,王諍將軍因病在北京逝世。
王諍將軍的一生,是忠誠與開拓的史詩。從蘇區的第一道紅色電波,到延安的紅色廣播,再到支撐衛星遨游蒼穹的測控網;從一名紅軍通信隊長,成長為統領國家電子通信與航天事業的巨擘……他對我軍無線電偵察、通信、電子對抗、機要保密,我國的廣播、郵電、氣象、航天等事業及其隊伍建設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已深深融入共和國發展的血脈。
“電波永續,星河為證!”
他那“科技報國,敢為人先”的赤膽忠誠與“永不消逝”的奮斗精神,穿越時空,如同璀璨星河中的永恒坐標,持續照亮并激勵著我們在網絡強國、科技強軍、探索浩瀚宇宙的新征程上,賡續紅色通信血脈,砥礪前行,再創輝煌!
王諍,原名吳人鑒,1909年出生于江蘇省武進縣(今常州市武進區)。
1909年5月16日,江蘇武進誕生了一位將畢生奉獻給紅色通信與新中國科技事業的傳奇將領——王諍。1928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1930年12月投身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我軍無線電通信事業的創立者,新中國電子工業、郵電事業的開拓者與卓越領導人。他的足跡貫穿中國革命與建設的關鍵歷程,從蘇區的電波到太空的星河,書寫了不朽篇章。
1930年,紅軍在第一次反圍剿中繳獲了一部殘缺的15瓦電臺,史稱“半部電臺”;
1940年,王諍領導創建了我黨第一座語音廣播電臺,史稱“延安新華廣播電臺”;
1955年,王諍成為唯一以技術貢獻獲中將軍銜的將領,并獲一級八一勛章、獨立自由勛章、解放勛章。毛澤東稱他為我軍無線電通訊的“開山鼻祖”;
1977年,王諍將軍帶病到武漢組織全軍第一次電子對抗演習,并堅持做了演習的總結講話。
▲ 王諍給學員上課的場景
親歷中央蘇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反“圍剿”與萬里長征的王諍,是中央蘇區和我軍無線電通信事業的創立者。1931年1月,毛澤東、朱德親自任命他為首任中央紅軍無線電隊隊長。他以繳獲的“半部電臺”起家,迅速組建無線電大隊、總隊,在極端困難中構建起紅軍的“神經中樞”。長征路上,他率隊肩扛手抬電臺,確保中央指令穿越千山萬水,成為戰略轉移的“生命線”。1933年獲二級紅星獎章,1934年升任中革軍委總司令部第四局(通信聯絡局)局長,統帥全軍通信。
▲ 1945年,王諍在延安,時任軍委三局局長
隨中央軍委進駐延安后,王諍長期擔任軍委三局局長兼政委。在窯洞中,他不僅保障了黨中央對全國抗日戰場的指揮暢通,更開創性地領導創建了我黨第一個廣播電臺(延安新華廣播電臺),讓黨的聲音沖破封鎖,響徹四方;同時創建了我軍第一個氣象觀測系統,為軍事行動提供科學支撐。他自力更生研制設備,培養大批骨干,為抗戰勝利和未來通信事業發展奠定基石。1945年任軍委作戰部副部長兼三局局長、政委。
▲ 王諍在南京電信局檢查接管情況
在波瀾壯闊的解放戰爭中,王諍領導構建的高效通信網絡,為黨中央指揮遼沈、淮海、平津等戰略決戰提供了至關重要的保障。隨著勝利臨近,他肩負起建設新中國通信體系的重任:1949年4月任軍委電信總局局長;新中國成立后,10月即被任命為郵電部黨組書記、副部長;1950年5月兼任軍委通信部部長、重工業部電信工業管理局局長,為新中國通信與電子工業發展繪制藍圖。
▲ 王諍將軍在通信地面建設調研
王諍是新中國電子工業的開拓者和卓越領導人。1956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部主任。1957年兼軍事電子科學研究院院長,后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長、黨委書記、二分院院長。1963年,第四機械工業部成立,他出任首任部長,在西方封鎖下白手起家,領導創建國家電子工業體系,發展半導體、計算機、雷達等核心技術,為“兩彈一星”提供堅實支撐,實現了從“半部電臺”到“星河征程”的偉大跨越。文革中他無私無畏,堅貞不屈,復出后(1972年)重任四機部部長、副總參謀長兼總參四部部長,鞠躬盡瘁。
1978年8月13日,王諍將軍因病在北京逝世。
王諍將軍的一生,是忠誠與開拓的史詩。從蘇區的第一道紅色電波,到延安的紅色廣播,再到支撐衛星遨游蒼穹的測控網;從一名紅軍通信隊長,成長為統領國家電子通信與航天事業的巨擘……他對我軍無線電偵察、通信、電子對抗、機要保密,我國的廣播、郵電、氣象、航天等事業及其隊伍建設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已深深融入共和國發展的血脈。
“電波永續,星河為證!”
他那“科技報國,敢為人先”的赤膽忠誠與“永不消逝”的奮斗精神,穿越時空,如同璀璨星河中的永恒坐標,持續照亮并激勵著我們在網絡強國、科技強軍、探索浩瀚宇宙的新征程上,賡續紅色通信血脈,砥礪前行,再創輝煌!
- 全國典型!這名姜堰人入選!2025-08-01
- 泰州海陵:看“一號社區”如何破解“無米之炊”2025-08-01
- 泰州:航模“群英會”,消費“新引擎”2025-08-01
- 人民網江蘇頻道 | 用“菜”換“餐” 泰州興化創新農村助餐新模2025-08-01
- 江蘇淮安:文化產業多維度發力 激活經濟發展新引擎2025-08-01
- 江蘇無錫:新潮流、新業態、新消費,點燃“熱力十足”的夏日經濟202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