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AI賦能 創新之城加速“智變”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技術范式、產業格局與人類生產生活方式。而在這場席卷全球的智能浪潮中,蘇州工業園區以“政策引領—服務賦能—場景開放—產業積淀”四位一體的支撐體系,勾勒出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的生動圖景。
從智能制造的車間到生命科學的實驗室,從低空經濟的云端到數字文旅的現場,在蘇州工業園區,人工智能已不再是錦上添花的技術點綴,而是深度滲透產業肌理成為驅動產業能級躍升的核心引擎,加速這片創新之城的產業“智變”。
要素集聚,千億級產業集群加速崛起
當算力、算法、數據、場景及企業在空間上集聚,會催生怎樣的創新裂變與產業蝶變?
在園區人工智能產業版圖上,答案已然清晰。這是要素碰撞產生的“化學反應”——超算中心的算力基座支撐企業突破技術瓶頸,海量工業數據反哺模型迭代,智能制造場景加速AI解決方案落地,1800家企業形成上下游全鏈條生態;這更是生態共生的“乘法效應”——龍頭企業主導的創新聯合體帶動中小微企業嵌入產業鏈,政府搭建的場景試驗場讓技術商用路徑更清晰,資本活水精準滴灌細分賽道,成為長三角AI產業版圖上最具活力的增長極。
蓬勃態勢,源于25年間對產業規律的深刻把握與持續深耕。
2000年,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SISPARK(蘇州國際科技園),就已經為重點規劃、引導和培育人工智能與數字產業埋下了伏筆,以超前視野錨定“技術突破+產業落地”雙輪驅動路徑。彼時,依托中新合作的制度優勢,園區率先布局軟件開發、數據中心等基礎領域,引進一批具備技術基因的初創企業。同時,聯動本地制造業基礎,為人工智能技術預留了“從實驗室到車間”的轉化通道。25年間,依托SISPARK這一主要陣地,園區人工智能從技術零星探索到如今形成覆蓋算法研發、硬件制造、行業應用的完整生態,讓AI日益成為支撐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雄厚的產業基礎,讓園區近年來發展人工智能產業注重貫通頂層設計到場景落地。今年以來,研究制定了《園區關于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及數字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辦法》《園區2025年“人工智能+”工作要點》等文件,并打造38個典型應用場景;蘇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蘇州智能計算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科研機構,也紛紛利用大模型賦能研發創新降本增效。“這種頂層設計錨定方向、場景落地反哺技術的雙向聯動,既避免了產業發展的盲目性,又讓人工智能始終扎根產業土壤,形成‘規劃—實踐—迭代’的良性循環。”園區科技公司董事長、總裁張峰說。
從政策層面的精準扶持到市場層面的自由搏擊,園區以“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共同托舉出一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去年,園區人工智能數字產業產值達1100億元;今年上半年,該產業產值突破600億元。目前,轄區人工智能領域累計培育上市企業達20家,獨角獸企業(含培育)64家、瞪羚企業(含培育)213家,會聚人工智能領域人才超1000位,在工業軟件、語言計算、大模型、機器視覺等優勢領域,涌現出一批重點企業。
場景賦能,繪就新型工業化路線圖
在蘇州打造全球“智造之城”的藍圖中,園區無疑擔當核心引擎角色。今年,園區將全力沖刺規上工業7200億元總產值的目標。這一數字背后是產業能級又一次躍升,也離不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的深度滲透與創新拓展。
凌晨三點的動車組檢修車間,探照燈照亮車底縱橫交錯的管線,身著反光服的檢修工人貓著腰鉆進狹窄的作業空間,手持手電筒逐段排查螺栓松緊度,汗水順著安全帽帶滴落……這樣“人檢人修”的場景曾是動車組維保的常態。但這一切,隨著SISPARK畢業企業蘇州華興致遠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開發出動車組車底檢測機器人,有了改變。
“我們的檢修機器人結合了機器視覺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工業機器人技術等多種先進技術,解決了人工作業質量難以控制和作業效率不高的問題。”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檢修機器人能夠自動完成動車組一級修作業中的所有車底檢測項點,模擬人工作業方式,覆蓋了99%的常規檢測項目,可實現多角度近距離檢測。“檢修時間也從標準的120分鐘縮短至40分鐘,檢修效率提高3倍。”該負責人自豪地說。
加快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夯實智算基礎設施……在園區,人工智能技術正滲透到工業化進程的每一個節點。截至目前,園區思必馳、同程、清睿教育、智慧芽4家企業通過國家網信辦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備案,25個算法通過國家網信辦深度合成服務算法備案,3家企業入選工信部大數據產業發展示范名單,分別占全省的29%、16%和25%,均位列全省第一。隨著一批批技術應用場景的落地,人工智能在這片創新之城勾勒出一幅“數字驅動生產、智能重構制造”的新型工業化路線圖。
“在制造領域,我們推動工業企業以AI賦能,探索人工智能和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涌現出博世汽車、威達智科技、友達智匯、華星光電等一批典型應用。在科研領域,我們鼓勵企業借助AI技術賦能藥物靶點發現、分子設計、逆合成等環節,鎂伽科技、英矽智能、沃時科技等企業已構建全自動細胞實驗、新藥研發、藥物合成等平臺。”園區科技創新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說,在制造端,人工智能是降本增效的利器;在創新端,它又是“突破邊界”的鑰匙,最終推動工業化進程從規模擴張向質效雙升的范式躍遷。
“智核”驅動,競逐未來產業新賽道
無塵車間里,機械臂正根據算法精準抓取晶圓,誤差不超過0.01毫米;旅拍基地中,游客對著鏡頭微笑,系統瞬間生成身著宋錦華服的古風影像……這正是“人工智能+”行動催生的日常圖景。在園區,“人工智能+”不僅是技術應用的疊加,更催生出全新的產業賽道,讓越來越多的前沿想象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場。
2022年正式啟用以來,IT+BT融合創新中心暨播禾創新中心便成為人工智能與生命科學碰撞的創新實驗室。圍繞“AI+藥物研發”“AI+精準醫學”“AI+合成生物學”等交叉領域,中心搭建起全方位的ITBT支撐生態。“我們集聚頂尖人才和創新項目,打造數據、算力、臨床等特色支撐平臺,能提供科學精準的孵化服務。”播禾創新中心相關負責人說。如今,3萬平方米的靈活交互空間里,170余臺共享實驗儀器日夜運轉,60多家“AI+生命科學”企業及生態伙伴在此扎根,讓交叉創新的“第一公里”充滿加速奔跑的動能。
不止于此,在園區,通用人工智能的實體化突破——具身智能,人工智能驅動的“天空之城”——低空經濟熠熠生輝,不斷拓展產業邊界與想象空間。“智核”驅動,正在成為園區競逐未來產業新賽道的“法寶”。
智無界,慧共生。7月28日,2025人工智能產品應用博覽會如約前來,蘇州將再啟未來AI之門。“屆時,代表園區產業方向的具身智能機器人集群、低空經濟綜合服務平臺將集體亮相,為參與者開啟通往未來科技與產業融合創新的大門。”張峰說。而這場人工智能產業的年度峰會,將以鏈動全球、匯聚科創資源之姿開啟一場融合之旅:不僅首次設立中國—新加坡合作AI專題展團,還對接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全力推動長三角人工智能產業生態的深度融合,形成“技術研發—場景落地—產業孵化”的完整閉環。此外,還將邀請央企與地方國企攜數智化轉型經驗“現場傳授”,開展多場供需對接,并特設“AI黑科技新品發布區”,首度實現“即看即購”,讓觀眾深刻體驗“未來已來”。
當金雞湖畔的燈光亮起,映照著的不僅是前沿科技的璀璨,更是一片創新之城以“智”為筆,在全球“智造之城”藍圖上寫下的生動注腳——這里的每一次創新突破,都在重新定義未來產業的邊界,都在讓“智核”驅動的發展動能,持續激蕩出更壯闊的產業浪潮。
(蘇報記者 董捷)
- 我的陪“辦”日記 | 江蘇徐州:“蘇超”熱里的極速5小時2025-07-28
- 江蘇江陰:以賽為媒,共謀一座城的“轉型升維”2025-07-28
- 江蘇鹽城:以精細治理繪就城市“煙火”畫卷2025-07-28
- 江蘇淮安清江浦:智慧儲糧+精深加工,“一粒米”榨出黃金效益2025-07-28
- 增速提升1.2%、1.6%:“蘇超”的場外含金量還在上升!2025-07-28
- 漫評:以“同球共濟”之智,啟智能時代新程 - 鹽城新聞網2025-07-28